總統就職舞台出什麼問題

觀賞總統就職慶典的第一印象,首先就是觀看視覺焦點的呈現效果,而運用牌樓的設計概念,就變成是很重要的一項精神指標。這幾天自從設計畫面被公布後,來自各方的批評接踵而來,設計與美學的觀念,本來就因人而異,也是個人主觀意識喜好的選擇,但是做為公共題材的創作,就得接受公共大眾的批評與檢視,這也是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剪紙藝術早在六世紀時期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被發現,唐代及宋代就盛行於中國,在當時社會已經是十分普遍的一項民間技藝,以節慶居多,但經常用紙做成各類的物像和人像形態,可以跟著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並作為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然後於十六世紀傳入土耳其,並在十八及十九世紀傳入西亞。日本稱剪紙藝術為「切り絵」,民俗剪紙取材自各地的風俗及傳說,象徵寓意則出現於寺院、神社等宗教場所,並在豐收慶典等活動用於裝飾使用。現代剪紙以神話、民間故事、傳奇人物、自然景色、傳統文化等元素取材。而美國的剪紙則起源於18世紀末,取材以風景、生活、節日等元素而來。

批判的大聲公來自陳芳明教授個人的意見,他認為圖案引用廟會或建醮的概念,複雜,難看,犯禁忌;但是台大林鶴宜教授卻持另外的看法,她認為利用節慶的喜氣氛圍,來延伸至供桌的福氣分享,是個好的創意;詩人,劇場導演鴻鴻則認為舞台設計「誇張華麗」,「非常中國風」,與蔡總統「朝向未來的年輕力量」的基調不合。另有網友則戲稱「大紅燈籠高高掛」。

事實上,基於專業分工,蔡總統尊重並且不干預設計師的概念是正確的,因為不管喜不喜歡,生活在這多元世代的台灣,正反都會有不同異見,只是音量大小的差別問題。但是就美學視覺角度來看,這次利用剪紙作為設計基本概念是可以被接受的,問題就出在創意執行方面顯得過於保守,藝術與文化原創力不見了。

問題之一出在剪紙的設計效果並沒有被凸顯出來,反而因為幾乎是平面式的的剪紙效果,造成缺乏立體的視覺印象,加上剪紙的形象與周邊的空間留白並不多,視覺空間呈現出擁擠的悶塞感;加上設計師選擇單一規律的大紅色色彩,雖然喜氣,卻造成空間缺乏延伸的深度想像,只看見一抹大塊又紅紅的模糊感,呆滯地聳立在眼前,削弱了視覺的整體表現。其二則是中規中矩的保守配置,例如中軸線上正中央的國旗安排,就是另類的保守印象,好像步入中山室,就必須像孫中山遺像鞠躬的黨國威權復辟再現。


到底台灣的就職大典應該如何設計?答案會因設計師的巧思,各有巧妙不同的呈現。這次以剪紙藝術作為創意主軸當然很好,但應該將剪紙轉換為在地文化思考的成效,以台灣多元的族群形象跟豐富的色彩出發,重新裁剪出具備台灣現代剪紙藝術風格的設計,以豐富又漸層的色彩堆疊,來改善視覺空間的層次觀感,或許可以在大典中引導國際視野,並且轉換出掌聲不斷的大聲喝采!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