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到底要多高?

看戲的經驗大家都有,小時候,因為家裡忙,跟著外公外婆住在羅東的紅瓦厝,從小外公最疼愛的就是我,台灣當時還是以農立國的時代,外公日治時期是鐵路局貨運站主任,當年鐵路運輸是新興行業,加上太平山熱門的木材通路,所以外公的職務算是個好差事,國民政府來了以後,外公就沒有工作。閒暇他喜歡跟鄰居老友們下棋,或聽聽南北管,更經常帶著我,拿著手電筒走在星空的夜晚下到各個廟口去看戲。
廟口是一個流動的文化場所,經常在拜拜或謝神時,聘請巡迴的外台戲團來演戲,盛會常常歷經數天才歇,民眾看戲時間跟眝留長短悉聽尊便,經常野台戲熱烘烘的滿場飛舞,觀眾卻來來去去自由自在,一旁攤販林立十分熱鬧。這樣的環境氛圍,倒也跟莎士比亞時代的環球劇場形式相當,只是他們有固定的演出劇場,而我們只是流動的野台。也許當年還是小孩,人小眼界不高,總感覺舞台很高,搬著矮凳看戲還真有點吃力。
長大後念了建築又學了舞台設計,漸漸知道不同的劇場形式,在舞台的規畫使用上,對於觀賞環境與效果卻大不相同,一般人若去看個演出,對於舞台高低大都沒有什麼概念,只知道有些舞台的視覺效果較好,有些卻是看不清楚或完全看不清楚,有時花錢卻是滿肚的氣,這部份的原因就出在舞台高度的設置問題。
舞台到底需要多高?為何需要設置舞台?
舞台的種類其實也不少,有一種是沒有高度的舞台,舞台的高度跟地面一樣高,例如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場或淡水雲門劇場;另一種舞台具有一點高度,約五十到七十公分,適合給兒童觀看表演,如工銀音樂廳; 還有高度約一百公分左右的戲劇劇場或音樂會的舞台,如城市舞台或國家劇院;以及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公分的戶外野台或大型演唱會的舞台。設置舞台的用途,簡單說就是幫助觀眾可以看得清楚。
設置舞台高度的正確與否,其實是跟我們眼睛的視線角有著絕對的關係。我們的眼睛有一定觀看範圍的限制,超過標準範圍,所看見的都是無法聚焦的餘光,就是視而不清的意思。眼睛具備兩個主要視角的辨識範圍,一個是垂直觀看的角度,約在上角六十度下角七十五度,合起來約一百三十五度,但以上下各三十度為良好視覺範圍,超過就迅速崩解失焦;另一個水平觀看的角度約為一百二十度,但是集中理想角度約為四十度。
假使觀眾坐在離舞台前緣十公尺的地方,若開放垂直角度為六十度,那麼可看見的範圍為十二公尺,水平角度若為四十度,則可以看見的範圍約五點四公尺,這個距離是最舒適的觀賞距離,但未必是最貴票價的區域,如果坐在第一排,那麼開放的視線角度將會過於狹小,可看見的範圍受限,一場表演看下來,頭頸酸痛不打緊,若是聽樂團音樂會,在效果,聲部與音量更容易失衡;觀賞舞蹈,則會因為舞者移動過於快速或移位過於寬廣,以致無法聚焦看清全貌。
我們看戲時,因為前面會有觀眾擋在前面,根據人體工學的尺度,觀眾坐在椅子上的眼睛高度,距離地面約為一百零五公分,舞台若不抬高,第一排之後的觀眾就會受到視覺阻擋,這也就是為甚麼一般的舞台高度都設在一百公分左右。舞台鏡框高度約為十二公尺的原因。至於坐在後排的觀眾, 視野如何不受前排的影響,就在必須設計可以穿透前排觀眾座席高度的高低視線差,也就是眼睛到頭頂的高度,一般約為十二點五公分左右,若加上彈性調整前後位置,至少要有十五公分為宜,一般可以用階梯或坡度設計來解決問題。
結論是舞台的高低必須符合劇場設計的目的,兒童劇可以低於七十公分,一般劇場以一百公分較符合視線與座位的關係,戶外演出因為是站立,視點被提高,所以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之間,當然視線最不好的就是直接貼地的舞台了。

觀眾進入劇場,了解越多,買票的要訣就更得心應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