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心式表演場館

最近因為在報章介紹劇場相關的小常識,收到香港研究生來信問到「多功能場館」“Multi-purpose Stadium”“Arena”的問題,這其實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
建築物經常是都市景觀的指標,這有一部分來自建築師的自我中心,一方面卻是來自公部門的虛榮自大。自古以來大型公共建築物就是顯著地標,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凱旋門、哥德式大教堂、標榜近代科技藝術的巴黎鐵塔,近代公共建築自從法蘭克蓋瑞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開館後,帶動都市更新創造觀光效應後,全球就颳起了效法風潮。
拜電腦科技與建材神速的輔助,建築型態在上世紀末不再受限於水平垂直的框架影響,改以有機伸展形體的概念,百花齊放,紛紛開創新世代的建築語彙,表演場所的外貌,也不可免俗跟著歪七扭八起來。儘管各個造型不一,不過內部功能倒是不受影響。
我曾經介紹過演出場所,因為演出性質跟視覺距離遠近的關係,會有不一樣的設計。但是要談論多功能劇場,就要先了解演出形式,然後再來看興建多功能劇場的必要或可行性分析,受限篇幅的關係,本文只討論中心式舞台。
展演場所舞台的演出形式,有一種稱為中心式的圓形舞台 (Theatre in the round),又稱環形劇場 (Arena),是將表演舞台放在中央區,舞台最好要有基本高度,觀眾安排坐在四面的方向觀看,可以是四面型,也可以是圓形。這樣的安排固然也是演出形式的一種規劃,但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
特點是中央式的舞台,觀眾在逐漸高起的座位四周觀看,受限於視線角的關係,舞台上幾乎無法設置具有高度的舞台設計,充其量只能放置一些道具,以免阻擋防礙觀眾看戲,所以通常必須借重燈光、音效跟服裝的強調來呈現演出效果。例如演唱會中閃爍不停的燈光、絢麗誇張的服裝、喧囂吵雜的聲響、演員自天上垂降或地下竄出,利用這些過動的感官刺激讓大家血脈僨張嗨在一塊。
另外就是演員在舞台的進出動線,通常安排在四十五度角的斜向位置最不浪費空間,所以一個環形舞台會有四個主要出入口,這樣最不妨礙觀眾視線,也能創造最多的觀賞區。當然演員利用舞台技術的協助,可以從天而降,或從地下冒出,都是一個很好的亮點。
中央式舞台的規模通常都是大尺度的劇場規劃,因為舞台設在中央,觀眾的焦點就來自四面八方。在視覺可以看清楚的距離內,不但可以容納較多的觀眾人數並增加票房收入,觀眾之間的相互觀看與眼神熱絡的交流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環形舞台的缺點是演員一次只能面對一面的觀眾,其他三面不是側面就是背對觀眾,不利聲音傳達與視覺效果;至於聲音的傳遞因為是向著四面擴散,聲音傳遞以人工音為主,音響在設計與迴音控制方面比較容易失敗。又因為大部分觀眾座席距離過近則吵雜,過於遙遠則看不清楚演出內容,往往必須看轉播的晶體人工電視牆,也是重大缺失。
一般專業戲劇演出很少使用中心式場館,適合四面舞台演出的有大型演唱會、模特兒走台發表會、時裝秀、拳擊比賽、摔角、相撲、選舉造勢場等。解決面向四面觀眾走位的問題,特別是演唱會,可在舞台架設電動旋轉舞台,增加視覺效果,減少表演者必須不斷走位移動的困擾。
回到香港研究生的問題主張:香港有「香港體育館」(紅館)、「亞洲國際博覽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台北有「小巨蛋」等等。這些場地的賣點是:可容納大數量的觀眾群及可以舉辦不同類型的表演項目。但若從觀賞方面來分析,他覺得它並不是理想的表演場地。我也同意這是正確的觀念,因為環形舞台在喧嘩吵鬧的演唱會可以,但並不適合戲劇或音樂類的常態演出。
因為票價、視覺跟聽覺環境的務實考量,我很少會去大型場所看演出。下次觀眾若要去大型場館參加活動或觀看演出,請參考而後行!

2015年11月02日刊登於民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