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環境知多少

故事發生在大約兩千六百五十年前,一個黃昏的午後,夕陽剛好西下,斜照的光影落在希臘衛城山丘南方,戴奧尼索斯戶外劇場(Theatre of Dionysus)的台上,坐滿兩萬五千個觀眾,昏黃餘暉的光線下,大家正聚精會神的觀賞阿契勞斯(Aeschylus)的戲劇演出。

當時,一群披掛套篷衣衫,手持拐杖,屈褸,頭戴誇張面具,形體稍嫌誇大的歌隊演員們,面對著背山的觀眾,在抖動的手指中,悲泣的吶喊出頌讚宙斯的神諭:「祂將我們放在人生的道路上,立下這必應的律法,『人必得從痛苦中學習』。」  

這齣《阿卡曼儂》描述世代家族復仇的悲劇,正在這座利用自然山形地貌,就可以將聲音傳遍到各個角落的劇場演出,觀眾屏息以待隨著劇力萬鈞的劇情變化,讓觀眾游離在人與神界間不可抗拒的的律法,世代延綿的仇恨在最後的裁決後得以休止。戲劇在當時是一種社交活動,也是民眾共同的休閒與生活記憶。

觀賞戲劇在文化建置完備的歐美國家,往往是一種生活習慣,是從小就被培養起來的反射行為,而且生活跟學習圈內,就充滿觀摩跟參與實作的機會。他們可以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程中,在校園完善的劇場內,經常接觸戲劇表演活動,也可以從創作學習中培養戲劇專業的各項能力,在居家附近也有活生生的社區劇場,戲院也有經常性的戲碼不時可以觀看,當然觀看專業巡迴演出的職業團體也是十分方便的享受。

我們觀察到歐美國家的美感教育,就是培養一個從小就先學會欣賞,然後參與演出學習,慢慢再轉為鑑賞能力的提升,接下來就是養成對藝術行為的批判與探討。這些按部就班的養成過程,讓庶民可以在經過長期的欣賞與觀摩後,即使是日後離開校園步入社會,欣賞戲劇自然是轉化為生活休閒的一部分,也成為社區戲劇人口的中道支持力量。

反觀台灣的戲劇環境,校園普遍缺乏培養欣賞戲劇觀賞的動力與來源,孩子從小學習觀看的機會並不多,可以體驗的往往都是因陋就簡的戲劇,孩子若沒有辦法從觀賞建立欣賞的過程,則戲劇的萌芽就無從栽種起。還有諸如校園硬體的設備若沒有建立,專業師資來源長期不足,社區劇場無法在地發展立足,各類演出場所的零碎不一,凡此問題若無法具體改善,那麼戲劇的發展就永遠處在弱勢的一方。

戲劇欣賞的準備過程是複雜的,需要許多部門的通力合作,演出前需要很長的排練過程,發展中還要設計技術部門的結合,演出時藝術與技術環環相扣,製作一齣戲所需要的花費與整合,其中牽涉的複雜與難度,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體會的。所以,發展戲劇藝術,倘若政府不予重視,不予投資,那麼這門藝術永遠淪為是陪襯性質,永遠與時代潮流脫節,永遠與戲劇反映真實人生的反射隔離。
借古說今,完備的劇場設施與環境,可以加速推廣戲劇的發展,影響西洋文學深遠的希臘悲劇,出現於西元前536年,當時並沒有專門的劇場可供表演,直到西元前6世紀才在衛城邊上,建了奉祀酒神的戴奧尼索斯劇場,從此希臘悲喜劇作家才有了專屬的表演場所,希臘古典經典戲劇也因此蓬勃展開,樹立起不朽的地位與光榮文化形象,後來西洋甚至近代戲劇發展樣貌的藍本,當然也受到這個古文明的重大影響。


台灣近年興起建築演出場所的風潮,大都只是在花錢,只能解除部分硬體的問題,將來維護管理的成本必定水漲船高。台灣劇場真正的困境,並不在具有多少的館所而已,而在能否保有存活的環境與觀賞動能的培養。所以,正本清源之道,是在創造一個機會,一個正確欣賞戲劇跟創作的態度,若從基本教育的觀念培養做起,未來十年後的成長必將精彩可期。


2015年9月18日刊登於民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