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傳統與現代觀

前幾天我在上海出席會議,突然間藝術教育的問題,特別是傳統音樂的南北管教育浮上了檯面。台灣藝術教育的大環境,一向不健全。特別是這幾年,政府整體教育經費不足,對於藝術教育的重視,都是留在唇齒之間,談不上基本建樹。

但是當初成立北藝大的理想就是重開創,並且是結合傳統與持續創新兩種理念。同時,辦學除了是教育的理想外,還有一個社會責任以及提供學生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過去到現在,這股持續衝撞的勇氣跟創新,直到現在仍是北藝還高掛的信念,也是師生最驕傲的話題。但是,傳統藝術的流失常受制於時代的發展,例如:演出創作人才在哪裡?觀眾又在那裡?這也是一個殘酷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因此,當我們要嚴肅探討南北管音樂教育的未來發展時,必須先思考以下的問題。

基本上來說,藝術文化的形式可以簡略的用進行式與過去式來說明。簡單來講,凡是處在發展推動浪潮中,正興盛風行的當下藝術,帶動時尚語言,創新風格或作風的藝術行動,動輒引人注目觀賞或社會批判的表現等等,都是所謂文化形式的進行式。另一方面,凡是屬於過去年代所創造的藝術文化形式,但又是大家持續在欣賞探討的藝術活動,則都會歸類到過去式。但即便是現代仍廣受觀眾欣賞且十分成熟的表演形式如古典芭蕾,歌劇或交響樂團,都是歷經長期的藝術發展結果。其中有一些雖在二十世紀末,還是歐洲及蘇俄的主流表演藝術,時至今日熱潮已經漸退,因為藝術欣賞的形式跟語言,早已轉趨多元走向。也就是說,許多的「過去式」,若要能持續吸引新的觀眾或創造出新的風貌,必須演化更必須注入新的元素創新。

遠自古希臘到現代藝術,從唐朝盛世到現代中國,結合傳統素材來創造當代的藝術形式與語言,一直都是東西方藝術文化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指標過程。再說個殷鑑前例吧。國民政府來台後,傾全力推動了幾十年的國劇(京戲),興盛時期還設有從小就培養起的陸海空三軍劇校,曾幾何時消失殆盡了?而1960年代黃俊雄造成全民瘋狂的布袋戲,當年若沒有因為方言被禁止,台灣布袋戲的發展,絕對脫胎換骨一飛沖天,而不是現在這樣殘喘的風貌而已!現在仍存在的霹靂布袋戲和結合西方元素的京劇慾望城國,就是兩個注入新元素而成功將「過去式」翻轉為「進行式」的好例子。

回到南北管,北管上溯元明時期,當時的南管依稀有漢朝《相合歌》的影子。也就是說,元明時期的南北管是結合漢朝的「過去式」,加以當代的元素而成為元明的「進行式」。時至2015年的今天,南北管的教育癥結則是我們究竟只是要故步自封,保存這個詞牌曲目就好,還是應該也要保存與持續創新並重,一如當年創校的理念?若是只要保存,那文化部四年一期的口傳心授傳藝計畫就足夠了,不需要為此而專門辦一個系所。況且,若客觀的單就傳統音樂系的字義而言,教授或學習台灣的傳統音樂,難道不應加入客家與原住民的養分?

誠如本文所言,辦學除了是教育的理想外,還有一個社會責任以及提供學生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當南北管加入管絃樂團的演出,它可以是創新以及突破形制的挑戰。馬水龍老師的梆笛協奏曲又該如何歸類呢?梆笛是應該在傳音系還是音樂系演出較適合?如果既維持南北管的教學特色,又讓學生多接觸一些學習周邊的可及性,還有垂手可得的多元養分,創造突破新藝術形式的結合演出,我們就在是提供學生一個可以創新期待的未來。大家耳熟能詳的巴洛克藝術,其實就是累積來自古典文化與變形相加的結果。


如何在現今大環境巨變,國家環境在碰到困難或面對大挑戰時,提供學生一個安定的學習環境與未來,必然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發想,完成辦學理念,彰顯文化力量,從而讓北藝大成為扮演安定社會民心的中道力量。總而言之,藝術若不創新,若不追求宏觀視野,就會停滯在一種固定又保守的形式下,終究淪為文化保存的祭品。只有不斷的創新超越,才不會受到形式與傳統的束縛,也才能累積創作的能量與永續存在的價值。


2015年9月27日刊登於民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