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文化場館看蒲添生故居
文化是先民跟大眾生命所累積的特殊生活習慣與形式風格,更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將先民生活紀錄的珍貴軌跡,轉化成特定文化推動的力量,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必要過程.更是邁向現代化必要經過的歷程,不忘本,時時回顧,正是每一個人在生命最不可或缺的情懷,也因此【生活與記憶】,正是創造與銜接歷史最重要的黏著劑。
紀錄每一個時代的屬性,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史或文化史的解說一窺奧秘。但是了解先民的生活空間跟足跡的運轉,惟有建構空間的完整認識,才能具體觀察生活脈絡的軌跡,博物館的存在就是驗證生活與記憶最佳的詮釋場所。
公元79年義大利的維蘇埃火山爆發,龐貝城一夜之間被埋入灰燼中,一直到 1748年被發掘後重見天日,我們才有更多的資訊,知道當時的生活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概況,龐貝城宛如時光膠囊般,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博物館,為我們提供珍貴歷史的瞬間與一份重要的有形文化資產。
日本清水寺,日前有名智利籍的商人未經許可,擅自改變清水寺旁的藝品店建築,破壞老街的傳統樣貌,京都市政府為了維護小徑建築物的完整性與文化保存,下令強制動工,將其恢復原貌。創下日本政府機關強制執行文化保存的首例。
宜蘭火車站前,由作家黃春明創辦的黃大魚兒童劇團進駐的百果樹紅磚屋,日前遭多名議員質疑縣府工旅處未收租金還補助,質疑縣府圖利黃大魚,是「不平等條約」,經營團隊萌生退意,引發大家不捨,紛紛要求宜蘭縣政府慰留。縣長林聰賢表示「我們會全力慰留」,並且要蓋「黃春明文學館」,讓黃春明的故事可繼續傳下去。
台北中山北路二段利用蔡瑞月舞蹈家故居,由政府出資委管,並轉換為文化生活與藝文空間場域,提供民眾休閒,觀賞與聚會的場所,增加人文與歷史緬懷的深層意涵。就教育意義而言,它不僅發揚前輩舞蹈家追求以及播種藝術的信念,也記錄當代困境酸楚的一面;就文化意義而言,它更是台灣近代舞蹈重要典範的催生婆;就歷史意義來說,故居的存在不就是一面鏡子的忠實反射。
將名人故居移作文化場館的案例四海皆準,以公部門的資源,挹注或提升文化場館的輔導措施也行之有年,準則無它,基於公益跟推廣的目的就對了。這幾年來各地政府以推動文化創意之名,將各地的閒置空間,不論是借用或採取實質補貼的措施,補助藝文團體,方式都是雷同,但就形式意義而言,仍然需要建立在文化,教育跟推廣的公益著手。
位在捷運善導寺後方,林森北路九巷的台灣雕塑家樸添生故居,身後仍然提供作為展覽的場所。這位旅日台灣第一代的雕塑藝術家,推動台灣雕塑藝術的啟蒙與發展,傳授各式創作技巧,引進鑄銅翻模技術,一生作育英才無數。早期創作在戒嚴時代以雕塑官方人物為主,後期以自由創作繼續開創生命的發朵。那棟由他自己親自設計與監造的工作室,在他辭世後,家人將房舍作為預約制不收門票的展覽場所。
就文化層面來看,保留台灣第一位指標雕塑家工作室,除了賦有教育價值外,當然還有特殊人文風貌的考量,更何況該室內創作空間的特殊規畫以及保持良好的木造結構,處處可以窺見大師規劃的身影。依我之見,北市府應該責成主管部門,參考國內外案例,正視這份重要的有形文化資產,現階段除了協助場所常態性的維持外,未來更應該考慮在妥善經營與開放的方式下,研商蒲家後代取得合作默契並創造全民雙贏的機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