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與公民素養

上週校園發生北藝碑石遭少數學生塗改事件,影響校譽跟缺乏公德心的行為,確實應該反省。因為民主政治不能過度使用民粹的手段,如果相信「改變只能由下而上」的理想,也要用理智的行為來推動,而不是用衝動與盲撞來凸顯議題。(隨涵附件僅供參考)
 致全體師生的信:                                                                                                            
  
上周末的半夜,北藝大校名的精神鐫石,被惡意的破壞塗改,這塊乘載從國立藝術學院過渡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時光,闡述文化、歷史與記憶的指標,被人無情地下手,這是件令人痛心與遺憾的事,也是大家共同反省與學習的機會。

  一個學校的文化與歷史,正是全體師生長期共同累積的成果,校風就是集體文化精神的表徵,不論是老師或學生都只是階段性的過客,每一個人都有擦亮這塊招牌的責任跟義務,同學來到北藝的目的是來學習各個藝術領域的專業課程,而學習藝術創作,如果先有培養藝術環境的認知,在良好的學習資源下,經過幾年的薰陶養成後,逐漸趨向成熟。

  社會就是群聚生活相互學習的場所,需要注入社會的資源跟共同參與才會進步。藝術家更是沒有辦法離群索居封閉起來做創作,否則就不需要辦展覽,辦各類的演出交流活動。而校園就是匯集人氣與活力的地方,整個校園就是個開放的大磁場,大家在此共同學習成長,彼此碰撞出創意的火花,非關時代如何演變,國家經濟貧富與否,在校園裡創造資源與社區共榮都是必要的學習經驗。

  政府一年投資在每個北藝學生的教育成本將近二十五萬元,所以同學繳交學雜費之外的教育投資,都是來自全民與社會的共同分攤。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將校園轉化成為一個公開的場域,善用集體分享的實現,藉著良好藝術環境的氛圍,不但可以提倡或發揮潛移默化的美感生活經驗,進而促進社會祥和與文明的進步,是利己到共享到互利的結合。

 日本清水寺,日前有名智利籍的商人未經許可,擅自改變清水寺旁的藝品店建築,破壞老街的傳統樣貌,京都市政府為了維護小徑建築物的完整性,文化保存,下令強制動工,將其恢復原貌,創下日本政府機關強制執行的首例。台南正興巷,在台南這條不到100公尺的「正興街」,一本號稱全球視野「最窄」的雜誌誕生了,他們相信,這座島值得更美好的事,自己是播種的人,盼望有朝一日繁花似錦,蔚為台灣獨美的文化風景,這是談社區共生發展與改造。最近台灣有兩部紀錄片上演,一部是談論移居在台灣的日本人,在二次大戰後被遷移回日本後,他們對童年故鄉懷念的《灣生回家》,以及探討生態保育的《老鷹想飛》,裡面談的都是人性情感與自然生態的關懷。

  請容我再強調一次藝術創作如果不是分享的,不是交流的,那麼學藝術的目的何在?如果藝術創作的自由精神,是可以隨意以侵犯他物,先以粗暴的破壞手段,再以荒謬的論述來合理化自己的不當行為,這就是個反社會情節而不是藝術的行為。如果我們採「先有事實,再談法律」認定的話,行為者將會依公訴罪送請法院處理。

  事發迄今,我一再反覆思索,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教育場域的問題。這次的鐫石破壞事件值得令人深思,正確認知與公民素養尤為重要,「沒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一半」。針對同學們所提的校園空間開放問題,我已請同仁安排在下周和學生活動中心及各系所學會幹部及代表們見面交換意見;對於大家提到校名鐫石毀損問題,我也請學務處在下周邀集行為人瞭解狀況,進行處理。

  這次的事件,是令人感到沉重與遺憾的。我深信每個身為北藝大的一份子,都應該對學校懷有深切的情感與期待,對學校未來及發展關切的心情是相同的。每個人一生都隨時面對著需要學習的課題,保有正面思維,本著探求真知、學習理性、客觀,用開放心胸來看待所處環境,相信會有不同的思考與感受。

 最後呼籲大家:唯有基於事實的理性辯證過程,才會有合意的結果導向。尊重及維護校園文化資產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對於復原的工作,學校秉持著我們的先進師長們立碑的精神與情懷,聘請專業修繕師傅,擇日慎重完成護原的工作。

                                                                                                             校長
                                                                                                                     楊其文 謹致
  
附上義守大學及復興國小校長李珀關於品格教育的文件供大家參考:
義守大學的品格教育:品格( ch a r a c t e r) 一詞,來自古希臘文 Charassein,其希臘字源的意義是雕刻、銘記、切割,引伸為行為的典型和道德的規範,指形塑良善的德行,好的特質必須持續的去模塑,進而展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

品格教育:
  以德為成人之本,以智為成才之源,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德育及智育都重要,但要成才之前先成人。品格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習認識良善、喜愛良善、做出良善。

壹、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的意義:
品格教育就是教導學生人類基本價值(包括誠實、友善、慷慨、勇氣…等)的活動,其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道德責任,能自我管理的公民。品格教育即是指: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教養出的孩子懂得做人做事,教育的目標才能真正的落實。在學校中施行品格教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了解、欣賞、以及表現出好的行為。因此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及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目的都是努力企圖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貳、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西方國家的教育界從過去過於開放自由的學風所造成的亂象,反思回復重視倫理。在台灣高達八成的教師認為學生禮貌教育嚴重失序,並舉出學生沒禮貌的十大表現包括:冷漠、不用敬語、欠缺口德、不服管教、現實、不負責任、沒有分寸、舉止失儀、自私、不尊重別人。很多人憂心學生錯誤的價值觀不僅影響自己的一生,也將影響國家未來的前途。在企業界,倫理成為核心能力,品格成為新世紀用人的新哲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調重振傳統美德,全國工總理事侯貞雄認為誠實是企業上策。品格教育成為全球教育界的新顯學,新世紀人才的必備能力。

參、品格教育的內容:
、對己克制:對自己要約,約是約束自己的言行,從守法重禮著手,進而言行皆有分寸。如此,不但具備節制之德,並且在自我反省及改進時,顯示勇於改過的美德。能做到約,才可集中精神與力量,朝著重大目標前進。
二、對人感恩:對別人要恕,恕字由如與心組成,人需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與人相處,多取恕道,不僅顯示明智之德,也合乎正義的需求。
三、對物珍惜:對物質要儉,物質泛指自然界的萬物,包括人類生存所需的各項產品。環保習慣的養成及儉樸的生活使人降低對物質的依賴程度,隨之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性以及自由度。尤其可貴的是會因重視人甚於物,願意捐獻財物來幫助別人,促成社會的良性循環。
四、對事盡力:對事情要有責任,有兩個重點:專心做好眼前該做的事,如唸書考試等;要誠實、正直、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學習,做人。

肆、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1992年,國際品格教育聯盟在會議的結果推出: 
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作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 
一、尊重(respect):目標:如何被尊重
行為準則:
● 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
● 要謙恭有禮。
● 別人講話要仔細聆聽。
● 不要辱罵或嘲笑別人。
● 不要欺負或找別人麻煩。
● 在了解一個人之前,不要下斷語。
二、責任(responsibility):目標:如何成為負責任的人
行為準則:
● 要可靠,答應做的事就要做到。
●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要讓別人幫你收拾爛攤子。
● 要對自己的作為負責,不要找藉口或怪罪別人。
● 三思而後行,要想到行為的後果。
三、公平(fairness):目標:如何成為公正的人
行為準則:
● 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
● 讓別人也有機會。
● 說實話。
● 遵守遊戲規則。
● 要想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別人。
● 以開放的心胸聆聽別人。
● 自己的錯誤不要怪別人。
● 不要佔別人便宜。
● 不要搞小圈圈。  
四、值得信賴(trustworthiness):目標:如何成為值得信賴的的人
行為準則:
● 要誠實:不要撒謊、作弊或偷竊。
● 要可靠:說到做到,有始有終。
● 要有勇氣:認為對的事就去做,即使它很困難。
● 要當好朋友:不要背叛朋友對你的信任。
五、關懷(caring):目標:如何成為有愛心的人
行為準則:
● 待人寬大厚道。
● 幫助有需要的人。
● 對別人的感受敏銳。
● 絕不刻薄或傷害別人。
● 想到自己的作為將會如何影響別人。
● 永遠記住:我們從做好事中變成好人。
六、公民責任(citizenship):目標:如何成為一個好公民?
行為準則:
● 盡自己的一份力,讓你的學校、你的社區和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 對身邊的事物盡一份責任。
● 參加社區服務。
● 幫忙照顧環境。
● 做個好鄰居。
● 尊重他人。
● 遵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規定。 
(本段出處:天下雜誌 第287期期 2003/11/15 出刊 品格要怎麼教? 作者:周慧菁)

伍、學生品格教育的內涵核心概念架構: 
一、人性基本理念:悅納自己,尊重別人,兩性平權,家庭和樂。二、日常生活習慣:有禮貌,愛整潔,守秩序,有分寸,常服務。三、傳統倫理道德: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四、民主法治信念:自由民主,守法重紀,社會公義。 五、當代思潮趨勢:環保,珍惜資源。六、身心靈的宗教情懷:奉獻,服務,感思。

陸、品格教育的實施計畫與評量:
品格教育的系統化教學模式強調,從學齡前到12年級的完整取向。有效的教案要包括下列的組成內容:願景、標準、期望、應用、資源運用、訓練、合作夥伴、評估。品格教育的教學方法,依照Doyle (1997)所言:良善的品格教育有三個要素:實例、研讀和操作。價值要經由實作來學習,從實作中養成習慣。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亦提出品格教育的新的教學模式:包含五個E
一、典範(example:要以身作則,身教,言教,十分重要,教育無它唯愛與榜樣而已。老師本身要成為道德典範,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或現實社會裡值得學習的英雄或人物典範,可以每月介紹一位值得模仿的榜樣。
二、解釋(explanation:認識良善,不能靠灌輸,而要與學生真誠對話,來解除他們的疑惑並啟發他們的道德認知。
三、勸勉(exhortation:喜愛良善,從感情上激勵學生的喜愛良善動機,鼓勵他們的道德勇氣。
四、環境(environment:良善的環境,我們要營造一個有人文藝術的環境,文雅語言、文雅談吐、優雅服儀氣質,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五、體驗(experience:做好良善,教會學生一些有效的助人及服務技巧,安排班級外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班級及學校有所貢獻。品格教育的實施必須和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從生活實際的行動中進行體驗,即是對其本身行為進行評量。當學生逐漸養成習慣,進而一輩子都能受用無窮時,即是其評量擁有最大成效時。

柒、實施品格教育時家長的重要性:
做為品格教育的基地,家庭要扮演好第一道閘口,將近八成的家長,滿意孩子在家庭的品格教育;但是,卻有八成七的老師,不滿意孩子在家庭的品格教育。因此,家長成為孩子的加油站有下列幾項:
一、家庭共同相聚的時間是神聖的。
二、家庭成員互相認識可以使孩子獲得心靈的力量。
三、適當的讓孩子為家庭分憂。
四、珍視全家一起用晚餐的時間。
五、定期和孩子完成一件事。
六、建立固定的家庭傳統和儀式。
七、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八、在孩子睡覺前告訴他一些家裡的往事。

捌、結論:
成功的教育建築在日積月累的師生互動之上,教育是靠教師對學生心性的啟迪以及教師有效地協助學生的社會化。不論在教育改革與師資培育上,都有必要以教師本身的品格涵養、專業精神、心性成長為重點,再輔以教學與班級經營知能,使每位教師能具有良好社會吸引力、受學生喜愛,同時也能營造良好教學環境,使學校與班級成為充滿愛與關懷的社區,進而陶冶學生品格,有效的社會化。品格讓一個人在未來懂得如何自處。品格教育會改變全世界,因為品格教育改變了個人,也就改變了社會、國家,最終藉由重塑每個國家而改造全世界。 美國歷史學家Henry Adams說「老師的影響無窮盡,她永遠不知道這影響力遠至何處? 
當我們給孩子一點點,他們會用他們的生命去放大,因此… 我們自己就是給孩子最美好的生命禮物。」

(本文原出處:品格教育 台北市私立復興國民中小學校長 李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