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風潮看大學併校風波
風雲捲起的國際併校熱潮
二十一世紀以來,歐洲大學都在熱切談論合併或聯合大學的計畫,幾乎超過一百間的大學在進行合併案,歐洲 大學聯盟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EUA)更在所屬網站,建構含括歐洲四十七個國家正在進行整併的全區地圖,歐洲在2012年共有八所,2013年有十二所,2014年有十四所大學正在進行超級大學super-universities的合併計畫。英國BBC在去年十一月份更以[大就是美好的大學整併]做了一篇主題報導,內文探討: 到底是甚麼因素造成這股瘋狂的大學合併風潮?是否基於提升大學排行,並吸引最優的人才入學,才能吸收大量學生跟爭取更多的研究經費資源?或是忠實反映大學預算刪減後的後果?
歐洲大學聯盟EUA的公共政策兼財務執行長湯姆士伊斯曼Thomas Estermann認為合併後帶來大量的職員跟學生數目,會讓這些超級大學具備更大的影響力或操控度,他說大型大學不但可以獲得更高的形象,還可提升國際 聲望,合併是合理化跟降低大學被複製的可能。當然年輕學生人口減少也是原因之一。另一位歐盟負責人布蘭登歐瑪莉Brendan O'Malley也警告說大學整併的考量,不能只看見減少支出的唯一理由。
歐洲大學聯盟的另一顧慮是:大學完成整併過程中,經常被低估的 就是需要耗費的時間很長,至於合併後將獲得的收入或結餘的節能效果,也許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慢慢顯現效果。在整併過程中,必須要顧及原有辦學的學術教育目的,以及考慮合併過程中必須付出的機會代價,有時候讓個別系所或學院直接跟相關企業進行實質的異類結盟,甚至比整體學校的交換合併更有效用。
轉型中的國際案例
歐盟建立以後,國際情勢跟大學學制開始出現變化,自2005年起,丹麥跟愛沙尼亞率先帶動大學整併風潮,在2000-2012年之間,愛沙尼亞的大學從47 所降至29所,減少約三分之一,位在首都的塔林大學University of Tallin,一口氣整併了區域型的八所小型學院;在丹麥則將十二所大學整合為八所大學,並且將一些政府的研究機關一併納入大學的編制內。世界大學新聞更 報導說,急起直追的挪威,計畫將十四所大學跟學院合併成為五所新的大學;芬蘭的西貝留斯音樂學院也跟當地的美術學術學院及另一學院合併為ㄧ所綜合大學。
法國也不惶多讓,他們計畫先將政府支持的學校或研究機構,轉換為融合一體,類似社區傘狀般的共同關係後,再考慮進行合併作業,其中較為矚目的就是最大的整併計畫,將排名很高的生態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HEC商學院HEC business school;巴黎第十一大學Universite
Paris-Sud,整併後成為[巴黎跟薩克雷地區的聯邦大學],這樣的共同目的,就在建立一個朝向國際十大名校排行榜的清楚目標邁進。當然後續更多的大 學整併計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美國愛荷華州中部私立的AIB商學院AIB College of Business創立於1921年,已經跟公立的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完成整併作業,AIB校長南西威威廉說到:”現在的教育對私校有許多新的挑戰,併校的考量是符合未來發展的邏輯思考,並且對於地區提供創新機會跟 教育品質的保證”,雖然校友們對於併校仍有錯綜複雜的情緒反應,例如先前創校的諸多努力成果,瞬間化成泡沫並成為歷史記憶,但是在充分溝通跟認知中,併校 圓滿落幕。
大學合併應有的考量因素
大學合併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第一是理性的合併過程:大學合併的動機,通常有許多說法,主要還是基於提高研究跟教學為主要目的,整併後的預期效果是增加優秀學生的招募,改善校園內部結構,導入更多的財務自主與龐大的研究 與人力資源,再透過整併可以帶來更多更大的研究計畫規模,並且淘汰不適宜的低階項目,這麼說來合併的誘因還真不少。
第二是進行系統性的整 合考量: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匈牙利跟拉脫維亞等國家在合併過程中,校際間採取有組織系統的評估方法,讓校園合併不只是以增加人數或規模而已,而是 帶來更多的學術成就跟聲望。系統整合更給國際化的跨國合作帶來機會,藉著整併,不但可以站上國際舞台,吸引更多的外籍生從事彼此校內外的合作,更可擴大師生國際參與及提高知名度。
第三是考量實質的關係發展:主管當局站在樂觀促成的角度,應該給予併校雙方必要的經費或適法性的支持,學校的自主權要尊重,對於合乎法令上的協商,就不要給過多不必要的限制,當然對於合併後校務的成長,需要時間才能看見成效,因此持續發展的必要管理與整體規範,應有交付強制信託跟保障的預防保護設計。
台灣不能置外於國際鏈結
傳統的大學教育,正面臨資訊跟大數據浪潮的挑戰,新世代的教育與教學,已無法停滯在過去的思維與作法上,全世界正在探討的都是新的學習模式與教學方法,大家耳熟能詳的翻轉教育模式與新的試驗課程都在各地發酵推動。台灣在全球國際移動教育的推動上,並沒有落後先進國家太多,現在要做的是需要跟上腳步。
台灣除了文憑主義造成的教育普及化之外,欠缺的是建立具備特色指標的標竿型學校,所以在國際競爭力上較難突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是一個好的標竿學校。所以我們應該扶植發展這些 體質良好又具有特殊的系所學校,使之成為台灣的特色學校,簡單說,就是設有國家代表隊或領頭羊的意思。即使在國家經費困頓的時代,教育投資仍然是是不可或 缺的明日希望工程。
正向思考避免民粹式的擾動
南藝大最近為了合併成大引發大學教育的話題,正視創校歷史與品牌價值,固然要有一定的考量,合併與否還是要基於認清現實困境與未來發展,少子化大家遲早必須面對,但絕對不能犧牲學生未來的機會。公開建立理性的評估機制,才能成為最後決策判斷的參考。合併當然牽動個人情感,但不應為了合併而合併,很多學校合併後也只是校名改了,未來繼續招生的事實也不會改變,台灣南部會不會因為合併就會扼殺了藝術教育?抑或南藝的學生是否因為轉進台南地利之便,說不定可以創造出更多藝術文化參與活動的機會。
美國耶魯大 學或芝加哥大學都是著名學府,校內也具有出色的藝術學院,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針對併校的說法不盡然沒有道理。未來少子化的衝擊只會越來越強大,而政府的財政困境,短期內也看不見重大改善的曙光,如何理性的面對困境與挑戰,從而建立前瞻性課程規劃與視野,才是出路與解決的惟一處方。
總之大學整併既然是一個合力關係,是相互增能的作用,可以互補不足的缺憾,更能促進國際連結,改善教學方法提升並且擴大數位學習與教學機會。而地小人稠的台灣要容納一百六十所大學,稀釋的只是原有的教育資源,長遠看來,適當的合併應該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
南藝大學生北上,表達反對南藝大併入成大。(曾原信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