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轉化中的文化場館

文化場館的設置與經營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務也不是具備一點基本的藝術認知就好而是要認知近代場館的設置其經營與管理早已經隨著時代的演變進入專業又新穎的里程碑我們若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探討將會發現一條清晰的脈絡過程。

早期文化場館的建構

從前民眾只在廣場聚眾舉辦演出活動後來才開始興建劇場在西方以希臘跟羅馬為主希臘劇場順著山形地勢羅馬則以封閉性的半圓形劇場為主採取東西座向所以在下午或黃昏的演出,自然的陽光可以照亮演員但不會直射到觀眾的眼睛
利用自然光的概念一直沿用數千年早期英國開始發展現代戲劇時劇場大都還是沒有屋頂的形式一直到劇場搬進室內後才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劇場遷移至室內的好處是擺脫氣候的挑戰,但是人造光(室內照明)的需求,就轉換成舞台技術發展的新課題於是”燭光”的運用在歐洲蓬勃發展劇場技術也開始盛行

室內劇場發展的範例

英國皇家德鲁里街劇院(The Theatre Royal, Drury Lane),位於倫敦西岸劇場科芬花園區(CoventGarden),興建於1663是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古老劇場開館後的兩百年間更是倫敦引領風騷的指標戲院由於查理二世皇帝見證到風靡義大利盛行的劇場於是親頒手諭核准建造這座具備優美吊燈(chandeliers),可以集中照亮舞台前緣(forestage)的華麗劇院。
當時的劇場還是依賴裝置在吊燈及燈具上的蠟燭作為主要的光源室內劇場的演出形式立刻改變了觀賞的作息與行為但在演出中也會造成一些小困擾因為蠟燭經常需要修剪蠋芯演出時滴落的熱蠟油常常會掉落在演員或觀眾的身上同時懸掛的吊燈也會阻擋部分觀眾的視線。

卓寧霍姆宮劇院The Drottningholm Palace Theatre

斯德哥爾蒙的卓寧霍姆宮劇院完成於十八世紀初是一座維持很好的劇場由瑞典建築師尼可戴蒙泰辛Nicodemus Tessin父子聯手完成1665年起造1754開館是歐洲至今還在使用原始機械設施的場館。
這座劇院的舞台設施完美據說是由義大利多納多史托帕尼(Donato Stopani)設計舞台深度27 x57英尺(8.2x17.4公尺),所有機械操作都是以木造絞盤配合手工牽引拉繩創造活動升降平台(chariot-and-pole system),讓舞台可以在六秒瞬間升空下降上下變化的多重布景幕不但可以提供多達四幕場景的變化還可以製造水岸波濤洶湧煙火到處瀰漫雷電交加天神下降(deus ex machina),凡是劇場內需要執行特殊的效果都難不倒這座完美的設施。
這座劇院的興建受限於經費的籌措先以厚實的巴洛克再移轉到高雅的法式風格劇院於1762年毀於大火後四年後再度整建開館至於舞台上的燈光則依演出需求調整金屬燈具上的燭光以便靠近或偏離舞台這座劇場歷經數個世紀的更迭見證並保留完整的發展過程如今除了具備正常演出與博物館的展示功能外還是訓練巴洛克風格的音樂家舞者歌劇演唱的基地。

工業革命帶來劇場的演變

十六到十八世紀的劇場在經營與管理方面還是較為單純即便像是操控需求複雜的卓寧霍姆宮劇院都還是以手工操作為主一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改良蒸汽機發展後科技革命將生產轉向新的製造過程以機器取代人力、獸力的趨勢盛行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個體手工工場用焦炭代替木炭降低鋼鐵成本鑄鐵吹塑氣缸首先在1760年使用鋼鐵業的進步為技術革新生產的各種新機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劇場設備跟著大幅提升。
英國化學家韓弗理·大衛爵士(Humphry Davy)1801年將鉑絲通電發光發明第一個碳弧燈。經過科學家持續的努力後愛迪生在1880年申請到電燈發明的專利,因而在商業上成功的流行起來。
近代劇場在燈光設備突飛猛進不但可以將迴路(circuit)連結到調光器(Dimmer)的使用燈光的色彩與亮度上場時間的設定群組設定等都可輕易操縱在燈光控制台( lighting control console),更新式的智慧型設備則可以隨意移動位置自動變化焦距、色彩更換遮光片(gobo patterns)、噴霧特效等此外還可連結其他硬體的介面例如跟聲控台投影幕媒體資源分享自動控制馬達等等的同步成效。
劇場隨著時代的演變設備的建設與更新需要大量資金挹注後台需要各類具備專長的技術人員進行維管前台需要服務人力的支援節目製作與規畫需要專責人員劇場更負有公共安全的責任劇場早已不再是開門就可營業的行業劇場無法廉價劇場也無法獨立存活。

現代劇場國內外案例

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全名為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位於美國紐約市佔地 61,000 m² 的綜合藝術表演中心建於1960當年耗資168百萬美元是美國境內第一個將主要的文藝機構集中於一地的表演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藝術會場同時可以容納18,000位觀眾除了主建築外林肯中心的設施也不斷地向外擴充20068月起至2009為建造新的人行步道以改善園區內的親和力與美感林肯中心發起第65大街重新發展計劃。
中心的三大目標一是提供世界級藝術家發表的場域,二是提供美國藝術跟教育相關指標領導者的演出場所三是成功經營這個藝術園區的使命所以這裡總共有12個表演團體以此為駐紮地每年有超過五百萬人次造訪紀錄除例行藝術演出外中心還接受私人或企業的贊助並且提供企業舉辦公關活動、影片發表會餐會免費上網折扣票促銷活動等。
這個設置超過55年的林肯中心早就擺脫單一藝術場館的概念內外到處都是文化表演相關的場所不但是一個複合型經營的文化場所更是生活休閒與文化觀光重要的景點所以日夜進出人潮量大經濟動能豐富不但間接增加場館經費收益也達到擴大教育與推廣的功能。

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The Elbphilharmonie Hamburg )

這座建築於歷史價值的漢堡碼頭紅磚倉庫之上的現代玻璃建築體被稱為「玻璃皇冠」落成後立刻成為漢堡新地標與舉世矚目的焦點此廳雖於2007年開工但預定2010年完成的工程卻延宕至2016年才完工並於今年一月盛大開館預算也由7700萬歐元追加至78900萬歐元廳內除了設有3間分別容納2100500150位聽眾的音樂演奏廳也提供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常駐演出。
這棟大樓翻轉過去劇場建築蓋在地面樓層的概念不但將音樂廳直接設在中間頂部另外還借用周邊景觀的優勢在大樓內設有一家視野良好的五星級飯店和45間私人公寓不但活化舊有空間並帶來新的都市生命與活力增加多功能的用途也提高其他收入的來源。

期待台灣各大廳院的轉化

台北的兩廳院步入三十年台中歌劇院剛開館高雄衛武營還在興建中這些場館先後天各自擁有優劣勢如果場館營運的經費完全要靠政府來支持或絕大部分都要依賴補助台灣俗語”多子餓死爸”那麼公部門的資金早晚會彈盡援絕,簡單來說一個場館若需要五億來經營一年演出三百場一場一千個觀眾平均成本一人約一千七百元票價是否能忠實反映成本?所以妥善利用跟開創資源就很重要。
舉例來說台北的兩廳院設有節目暨行銷部、演出技術部公共溝通部(負責國會聯絡、贊助圓夢、教育推廣)業務發展部(場地外租、票務、顧客資料管理分析CRM)、 顧客體驗部(前台服務、圖資、出版)工務暨安全部財務暨資訊部管理行政部這些需要的必備人力不少相對的若沒有利用場館地利優勢進行園區開發與多角化經營,那麼薪資耗損、人力衰退設備老化藝術場館早晚會變成半停滯待退的養老院。
台中歌劇院先天單一場館的困境本來就很多規劃或製作邀請藝術演出不但需要龐大的經費來源特別在人力運用不管是外包還是專責內聘基本上的需求是少不掉的而經常性維修只會越來越加劇活化場館的使用當然是一條正確的通路那些不明究理的衛道者口袋內一年究竟能擠出多少奶水來挹注劇院龐大的管銷?
至於拖拖拉拉的高雄衛武營文化中心何時開幕仍然未知但場館與園區規模顯然較為龐大未來在經費在演出,在營運在觀眾的養成都會是一大挑戰,我認為場館間的活化使用才會是一步好棋。
新任命的行政法人朱宗慶董事長滿腦子都是靈活創意與無窮的生命力期待在朱董事長的帶領下借重觀摩國外成功案例可以為台灣的藝文生態注入活水為劇場的經營與管理帶來生機。


 The Theatre Royal, Drury Lane (From Wikipedia)

The Drottningholm Palace Theatre (From Wikipedia)

LaVie The Guardian、Elbphilharmonie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