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圖書館像7-11?

最近在調整校內資源的運用,面對許多的挑戰,簡單來說:北藝圖書館的使用率偏低,為了鼓勵學生把握時機善用資源,我在上學期將圖書館三樓空間,調整規劃出一間自修室,裡面設有自修區,電腦區,討論室及研究生個人小間,而且開放24小時,目的就是可以配合學生時間彈性的運用圖書館資源,啟用後環境條件還好,就是廁所跟討論室的噪音需要再改善。但是開放後空調費用卻急速上升, 增加很多負擔,入夜後使用情況也不如預期,我的課題是在能否調整部分時段, 將下班後使用率不高的4~7樓的空間關閉,只開放自修室,這樣只有影響借書時間,其他功能幾乎沒有受限,同學只要稍微調整借書時間就可以,這樣一來不但可以達到節能減碳,避免浪費公資源,也可以創造更多資源使用的可行性。這個目的是良善的, 資源是有限的受限的,沒有人不知道圖書館是很重要的大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合理的新思維不但要調整,學校的特質更要考量, 同時知道大學生對理性辯證的過程,不但應該客觀正視力行,更要隨著時間來養成兼具創作與宏觀視野。
  
圖書館的類型有社區型,地區型,不同學校類型;大學圖書館則有社區型,專業型,研究型與綜合型大學型。十九世紀初期,社會環境與圖書資源普遍不足,大家都利用圖書館資源念書或研究。過去在校園建築內,規模最大的往往就是圖書館大樓,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為代表,這棟由開國大師湯姆士傑佛遜所設計的新古典建築,是校園最聚焦最宏偉的建物,所有系館林立在前方的兩旁,中間是個大型開放空間,與美國華盛頓的博物館特區The Mall面對國會山莊的作法相類似.。到了2l世紀,資訊發達,生活型態改變,使用圖書館的方式也有了轉變,校園空間在本世紀將會慢慢會轉為高度成本負擔的狀態,觀察近年來,風靡全球無校園大學課程與學位的頒授,跨國誇校流動校區的迅速推展,網路便利圖書館,都可以看見未來學術教育與校園發展的新方向。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61期電子報提及:大型網路教學Moocs推行「創意教師的五個習慣」課程(Five Habits of Highly Creative Teachers)。包含習慣1  激發好奇心;習慣培養重組、轉換和融合的能力; 習慣探索自己的網絡群體; 習慣4從失敗中前進;習慣5  反思。其中反思若用在個人層面,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持續地反思,並勇於挑戰原先的假設;在團體合作層面,教育工作者在前述的網絡團體中應該要積極分享、支持及信任他人。反思的目的是希望讓教育工作者能夠察覺自己的存在,進行個人的決定及清除雜訊,並且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激起好奇心和創造力。反思同時也提供了教育者行動力,也能徹底執行其他四個習慣。

教育缺乏創意的問題需要用創意的方法來解決。創意並非由單方面或多方面發展而成的單一技能。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創造一個讓創意可以蓬勃發展的環境,同時也要記得,每個學生表現出創意的方式不盡相同。

臉書上我看見學生的意見陳述,普遍呈現一股單純熱情,明天就要召開公聽會。 到底北藝會是培養理性辯證,獨立思考,兼具創意客觀的大本營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