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場所的特色

我今天要去國家劇院看戲,我要帶女朋友去士林看表演,我明天要去聽音樂會,去看舞蹈,我要去秀泰看電影,去小巨蛋,去⋯⋯,但是專業的屬性,卻各自有所不同。大家常去的音樂廳跟戲劇廳的差異是什麼?

相信一般的觀眾大都知道一些看戲劇表演跟聽音樂會的區別,常常我在上課時,最常跟學生說的就是:看戲一定是帶著眼睛跟耳朵去參加的,但是聽音樂會,顧名思義,通常可以只要帶著耳朵就好。為什麼?因為看戲是要在適當的距離內,觀賞演員的演技,從對話到劇本的堆陳,從場景到舞台燈光服裝的烘托陪襯。我們都需要有一個舒適可見的觀賞舞台,跟良好可聽的聲音傳達環境,距離假使過於接近,視線角就相對窄小,可看見範圍便會受限;距離若是過於偏遠,就越看越模糊,甚至聲音會聽不清楚,因此,戲劇廳的觀賞距離是有一定視覺限度的。
   
至於音樂廳,通常只是聚焦在音樂性的節目,不管是獨奏會,二重三重或四重奏,室內樂或交響樂團,主要能夠滿足於聽覺的享受就夠了。因為觀眾座位的關係,演奏家獨特的演奏技巧或風格特寫,都只有少數座位的觀眾可以清楚看見,大部分都因為座位跟距離的關係,演奏家的特寫很難被觀看到,例如正在彈鋼琴中快速移動的手指;拉提琴中按換把位指板跟換弓技巧轉換的神態,而且聽音樂會時,若只專注於聆賞美好音樂,聽眾還可在閉目中,隨著飄揚的音樂神遊。如果太分心於注意演奏家的風采,就無法專心於音樂的欣賞。當然,欣賞歌劇時,因為場景與製作規模較大,又兼具演出劇情的發展,所以眼跟耳也都要兼顧。
   
從事觀賞行為時,一般來賓都是扮演純粹的觀眾,不會太注意演出場所的屬性,所以都忽略了一些觀看的竅門,那麼除了視聽方式的差異外,戲劇廳跟表演廳還有什麼不同?
    
我們可以先從內部硬體觀察起,因為外部通常是建築設計與外在造型的考量,只有內部的機能會影響到觀賞的品質。一般來說,音樂節目注重的是聲音的傳遞,將樂器的聲音以個別或樂團的形式,或將演唱家的美好音質,忠實地傳遞到聆賞者的耳朵,帶來聽覺藝術感官的享受。所以在音場環境中,最重要的是藉著聲音傳遞的反射系統,將清晰而不混濁的聲音反射擴散至聽眾的耳朵。因此,音樂廳的舞台上,通常會形成一個較為封閉的圍堵空間,也就是說需要添加背面跟側向還有頂部反射板的地方,以便將聲音的傳遞跟維持廳內一定的聲響品質。
   
至於戲劇廳的內部構造就相對複雜許多,演戲時通常需要更換布景跟道具的工作空間,演出戲碼的每一段落或分段場景就是一幕戲,隨著不同時空,演員在舞台上上下下著,流動的空間跟串場的需求,往往影響戲劇演出的成敗。因此,戲劇廳需要有一個可以快速換景跟上下舞台的預備側台,讓演員可以方便進出,讓布景跟道具有地方可以儲存擺放,讓工作人員有操作空間,側台上的大小規模按照劇場條件設置不一,稍好一點的劇場,還會設有舞台後方的預備空間(Rare stage),當然最特別的還是舞台上方,會有可以上下懸掛佈景的舞台懸吊區,以及下方升降預備區。
   
簡單的辨識結論,音樂廳的舞台通常配備具有反射板功能的設施,較屬於封閉型,側台只是準備空間,不需要舞台上方懸吊空間,增加反射天花板,舞台上各式各樣形狀的立體板塊,都是追求音效的反射擴散極緻化,若是音場的效果良好,欣賞音樂就不一定要購買較貴的票價區,中後段便宜票區反而會有很好的聽覺享受。省下的票錢,還可以喝杯咖啡聊聊天;而戲劇廳則是舞台區配置較大,表演區較不受鏡框限制,隨著劇情發展,演員上下舞台的走位靈活運用,因為大小道具的使用,需要設有側台甚至舞台上方佈景懸吊區,功能較為複雜,演出時演員若以自然聲音的傳遞,往往會在舞台上方流竄,容易造成吸音的煙囪效應。
   
下回看官若踏進演出場所,等待開演前刻,請觀察看看音樂廳跟戲劇廳的差別,增加一點發現的樂趣!


2015年9月23日刊登於民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