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動身影的戲劇環境
老實說台灣社會的戲劇觀賞人口成長是緩慢的,固定會看戲的人口並不多,但是台灣的戲劇教育卻又呈現多元的成長。戲劇人才雖然日漸增多,戲劇環境與社會資源卻相對保守,我的觀察中,台灣劇場的發展,還是來自年輕族群的支持較為多數,一方面是這族群的就業人口較多,另外則是社會環境仍然處在不友善的緩漲期。
台灣的劇場經過八十年代推展小劇場運動的洗禮後,現代戲劇教育在台灣逐漸萌芽成型。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都會成立,但以台北居多,有些劇團早已跨過篳路藍縷草創時期的艱辛,如紙風車,果陀,如果等。撐不住而關門的數量也不少,當然堅持理想繼續咬牙苦撐的大概佔最多數。我看著來來往往的過程,沒有百感交集是騙人的,但是更動容的就是看見寒風中,依然屹立不搖的這批戲劇人。
全民大劇團是我固定會去看的劇團,這幾年我看見他們的演化,在這紛嚷的社會中,他們加進了一種酵素,揮發在舞台上,並以各種形式與語言,通常不是嚴肅的對話,而是運用戲劇性諷刺(dramatic irony)的表演風格,藉著社會脈動與時事的發展,用專精的演員串起全場的節奏,讓觀眾陷入一個瘋狂的情境,讓大家願意一次次回來欣賞演出。戲劇演出成功的因素無他,演員與劇本是主因,但劇團若能經營上道,端看的卻是「誠意」兩個字而已。
莎士比亞寫下一句【馬克白】劇中鮮明的寫照:人生只是個走動的影子。這句話說的就是演員在台上盡管生龍活虎,下台後還是在寂寥中漸漸被遺忘。這個殘酷又擬真的事實,不也反映出台灣劇場的現象?何時台灣的劇場可以提供藝術家更好的演出製作環境與合理的舞台,更合理的存活空間,這也是全民社會應該要累積共識的重要課題。因為文化伴同社會發展而來,戲劇表演更是人類有史以來不可或缺的文化資產。觀看全民劇團在悶鍋裡端出的好料理,那一道道精心製作出品的優良劇作,衝破逆境的努力,正是台灣艱辛劇場經營困境的寫照,也是作為當代台灣劇場成功的範本之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