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藝術廉價 壓榨就有!
近日在一個計畫整合推動中,我終於見識到紙上治國的手腕,也看見減損別人並不會拉抬自己的道理。台灣社會的紛擾數不完,最根本的癥結,就在缺乏共同的國民共識與國民素養。而文化可以立國,說的就是培養公民的品格與文化內涵,正是移風易俗與建立社會秩序的不二法門。世界雖然是流動的,但是生活尊嚴與人性價值更是共同存在也不會改變的真理,而教育承擔的是百年大計,需要的是長遠且開闊的推動視野,不是短視近利及狹隘的消極作為。
如果由台灣推動藝術文化教育的學校,共同聯手在全民社會中,一起來推動或創造藝術文化運動,這是一個多麼良善而且令人振奮又別具意義的作為,可惜的是良好政策若一再被行政綁架,嚇唬,則教育部乾脆改為行政事務官審查訓練部就名符相實了。
簡言之,這個經過幾次來回討論的預備提案,簡報非常清楚說明,有短期應急整合跟長遠發展階段的綜合考量,過程中,也說明藝術專案應有的特殊方式,但是這次的對話中,政策官員卻又搬出應該設法滿足行政面的關切,來撰寫計畫書,不然主計或監察會有意見,弄不好會害承辦人受罰云云,說清楚,就是給根軟釘子碰。
有誰不知道表象的計劃書不過是一場文字遊戲?那個學校不會編寫?就好像菜單上光鮮亮麗的鳳梨炒蛋,唯有上桌後能否打動味蕾的認知才是真正重點,不然婚宴喜慶為何都要先試試菜樣菜色?年終的藝術大學四校跨年活動,不就是跨出第一步願景的試金石?
膚淺的藝術認知與謬誤
官員:不要編分項計畫;請大家共體時艱,不要編列藝術總監費,主持費,活動當天的展演演出及舞台費用高…。這個預算太多,今年已經沒錢;我們擔心會不會變成是另一個夢想家?計畫要清楚完整編寫編列…。
OS:TMD這是那門子的論述?嘴砲容易行事難,還被說成另一個不倫不類夢想家的對比!?
這是多麼膚淺的認知,完全凸顯官員對創作過程的不熟識,一個外行領導內行的真實笑話。因為藝術創作並不是三天兩頭簡便的事,而是需要長時間的人力物力的整備。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興創作劇除外),一齣戲若要上演,事先要有合適的劇本,然後才是冗長辛苦的排練期,接著才是設計群的組裝整排,最後才能上演。如果是長期推動的計劃,更需要經歷實驗期,磨合期,激盪期,才有創作期的終極產出。
戲劇如此,音樂與美術,科技與電影的創作過程又何嘗不是?藝術的整合演出,需要各類專業人才的配合,人力是需要花錢的,設備與器材也會損耗,即使是社區微型藝術展演或藝術下鄉,也不應是廉價可得,因為這就是專業與非專業演出的分野,專業的藝術行為,必須有更縝密的規劃與整體完善的配套準備,所以藝術不太可能是宅急便般的草率或便宜行事,也不是搬部鋼琴到你家門口彈彈唱唱,就可以了事的藝術演出。
藝術既抽象又耗費心力來發展,我們指望藝術學校可以移風易俗,可以帶頭引領社會風潮的設計,就應該走在正確資源充足的情況下,讓藝術家們以充分又嚴謹的態度與方法來完成製作,同時創造出美好又適當的作品。生活是要有合理的收入來支持才能持久,不能老用硬吆或廉價道德勸說的老步數來壓榨藝術家,更不應該用制式計畫書來框限或考量。
平心而論,大家為什麼願意要做?不外乎一份真誠的教育理念跟推廣的心意而已,以及編列計畫籌辦過程學校投入的執行經費來補充學校付出,這麼單純的事,需要如此擔心防備嗎?
冷氣房中的計畫審查
政府部門大家都在喊人力不足,因為業務量太大,堆積計畫無法消耗,事實上, 這部機器完全不懂製造,只會進行管考,一切都依賴計劃書的審核,所以大家都必須來審核,上上下下都跟蜜蜂一樣十分忙碌,因為會有不斷進行中的審查案件,這些公文正在來來回回的修正中輪轉等待,當然也不斷會有嗷嗷待哺的新計畫等著掛送進來。
我觀察到文官的養成從基層科員一路上升到部,次,司,科長,都用這套溫室審辦計畫來養成,當然還配上保護利己的外卡保險制度,那就是邀請表面客觀中立的外部審查委員,來合理化決策的制定與失當。這個遊戲規則在場面上,大家的計畫永遠擺在前頭,公文只要貼註一下,蓋個職章,延宕一下,保證讓大家都忙的不亦樂乎,沒有多餘的空閒,行政單位只要奉行好這套行禮如儀的儀式,包管一路平安到榮退。萬一遇到立委或長官指責,就說:明年會編預算改善來塘塞了事,這樣的生態環扣鏈,讓我們看見了文官制度的退化與僵化。
長官的開放自主政策,若是處處被行政技術官僚牽著鼻子走,只要打著擔心主計單位的審查或監察院糾舉的恐嚇牌,就可以奏效。利用表面上的好意提點,再搬來命運共同體相互取暖,先推事以求自保,然後就事事沒有權責,不用負擔,年終只會記功不會因而被記過,一切萬事只要回歸到形式主義的流程與審查,就不會被苛責,就不用被管考。官員們果真如此容易就被同化,不但沒有志氣,沒有承擔,談教育改革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不能紙上辦理教育治國
辦公室裡的文書治國,並沒有比實地監督管考的行動管理來的有效,因為多元的業務管理,不能只有依賴一套標準流程,也不是累積審視過幾個案件的經驗,自然就可以轉換成專家,任何計畫的施行若缺少實務經驗,所有的管考都是虛假的作業。
行政效能知多少?舉例來說,這幾年交手的高教司,統管34所公立大學2個空大7所軍警院,私立37所院校3個宗教研修院,表面上琳瑯滿目,但是真正可以重點管轄,或可以掌握並且影響的學校就是公立的這34所大學而已。如果大學校務是自主的,部裡該管的事務就會減少,而且分配到各院校的經費,扣除人事費用跟經常門,流動在大學所剩的經費無幾,所以,如果不必要的審計畫惡習改了廢了,那麼高教司現有七十幾個的人力資源,是不是就可以不經意地走入校園,廣做實地實質的觀察,順便挖掘高教問題與對策?
說的清楚些,高教司在管轄藝術院校的過程裡,有多少同仁曾經親臨學校來觀看演出?來瞭解藝術教育的教學與創作過程?如果你不懂?審案件,審計畫的標準何在?說你們外行,說的就是說這個道理!
換個同理心來問,部裡事事依賴計畫書來衡量管考成效,但是新政府的南向政策轉眼四個月過了,請問你們可有提出什麼計畫目標,願景跟確定的施行成果供全民來檢視?你們平常要大家做事,不也就來一張公文,一通電話不就交辦了事,這些年下來,教育部可有提出什麼了不起或耳目一新的執行計畫?
翻轉教育先翻轉自己
加州矽谷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 號稱「全球最聰明大學」以及「未來學院」。它的執行長羅伯尼爾(Rob Nail),在觀察到轉變中的世界現象時,他認為世界正以光速在改變,但大多數人卻毫無知覺。先進的建築技術,可以將外觀設計轉換為可移動變化的外牆或旋轉物體,巴黎正在安裝可以調節都會區的「風樹」。全世界都在流動串連,而台灣到底可以在那裡露出?
藝文素養不是只看過幾場戲劇演出或是聽過音樂會,有了淺薄的接觸,好像就等同於具備專業的藝術認知,也不代表就真正懂得文化或藝術創作,或了解藝術必須經歷的艱辛養成。仿造蔣渭水醫師曾經給台灣文化開了教育的處方,我認為部裡若真要管理或分配藝術院校的資源,那麼請放下屠刀,今年十月起,一整個月先來關渡藝術節見學,看看演出,寫寫觀賞心得,寒暑假拜託我們開個研習營,讓大家都來劇場,音樂廳,美術館上課兼操作實習,領完了學分再來談藝術教育的治理。
積沙成塔或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更不用說鐵杵磨成繡花針,需要的就是這份專注跟耐心的磨練,藝術文化的發展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磨合,回顧藝術史,一個藝術文化形式的發展,必定是經過數十年或世紀的長期推動而來,文藝復興的發展從十四到十七世紀,然後巴洛克輝煌在十六過渡到十七世紀,接著新古典主義在十八世紀中期轉換,然後才是現代主義的出現。
政黨雖然輪替,腦袋若是沒換,價值沒有改變,制度依然守舊,民眾還能指望什麼?錯誤的政策,就算再推動數十年也是惘然。翻轉教育不是問題,如何「翻」才是學問,如何「轉」才不會淪為口號?若是連最高行政機關都麻木到無法帶頭推動,苦了就是下一代跟台灣的未來。
這件事的學習心得有兩個選項,第一:為官之道,只求明哲保身,千萬不要有過於理想或創意的想法,不然長官會像這次一樣,自己捅出蜂窩,學到教訓;第二:儘管前方滾滾巨濤撲面而來,我們依然昂首挺胸破浪而行,這是理想的徹底實踐。
藝術不能靠壓榨而得。(圖為「體相舞蹈劇場」與「三十舞蹈劇場」
共同推出的《看見—關係》/關渡藝術節官網)
芬蘭藝術家Kaarina
Kaikkonen喜以服裝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圖/Project
Laundry List FB)
與周圍景緻可以融合的「風樹」。(圖片來源Getty)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