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的設計原則
現代戲劇創作的過程中,小劇場的存在,發揮很大的引導作用。日前在臉書看見同事很高興的說,華山的烏梅酒廠就要改成小劇場,還附上平面。我以為終於有個像樣的小劇場誕生了,結果點進去看了平面圖,除了失望還是失望。
認真、專業、零誤差是劇場工作人員長久以來的信念,所以每個演員的走位,燈光定位,舞台就位,就是證明舞台演出的執著與專注。而小劇場所扮演的,就是原創戲劇重要推手的角色。一齣新戲的推出,能否演出成功,往往需要經過小劇場的驗證與洗禮,在小劇場,可以用簡單的舞台整合,藉著演員之間的對話,檢視舞台演出的魅力與成敗,讓導演及編劇進行必要的修正,作為日後推向大舞台的前置作業參考。
小劇場是新生世代演員或設計師的大地之母,也是成長與演練最重要最依賴的場所。小劇場不需要大預算的豪華製作,只要藉著幾個簡單的平台,就可以提供讀劇與演出,因此是年輕藝術家的成長場所,編劇家的夢想實驗基地,以及導演成熟蛻變的養殖場,更是製作人與投資客發掘天才的好地方。
輕易就可以匯集人氣的地方,往往就是小劇場。可惜的是,作為藝術轉化重要場所的小劇場,長期以來卻是最不被重視(或者說,被忽視)的場所。劇場設施的要件,絕對不能因為場館的大小而有所偏差,因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構成劇場要件之一,就是存在的場地尊嚴。
台灣小劇場的困境第一是設施簡陋,多以黑盒子設計概念為主。牆壁平整所以音場效果不好,觀賞環境通常都用最簡單的座墊或沒有靠背的活動座椅,觀眾席往往是平面式的安排,以致看戲時,不但坐得不舒服,前面的視線往往還會被阻擋,看戲轉頭之間,形成有趣的觀眾波浪舞。
第二是表演空間設置地點不良,動線不佳,大都設在地下室最低矮的樓層空間,不但高度不足,嚴重影響技術部門在舞台與燈光設計的創作成效,最大的問題還是表演空間到處林立的結構立柱,讓觀賞的觀賞視線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三,因為先天場地不良,後天應有的設備建置,就順勢被忽略了。
所以除非是建築物設計之初就規畫妥當,否則設在地下室的小劇場,一定是失敗或極具挑戰的危形空間。我認為小劇場設施的基本要件,除了空間高度必須滿足燈光需求以外,觀眾區必須以階梯來滿足視線高度的基本需求;座椅要設靠背以及前後錯置安排,表演區不能有影響觀賞視線的結構立柱;逃生口及演員進出要便利,空調噪音須隔離,牆壁面材採吸音跟反射處理,當然後台的預備支持空間也要審慎考量。滿足這些要項,小劇場的定義才完整。
回過頭來看看烏梅酒廠的平面規劃:空間量體還算恰當,右邊是挑空沒有列柱的大空間,但左側中間立有兩根大柱子,規劃團隊並沒有採取避開的方式處理,反而將最大觀眾容量放在左邊,以致兩側觀眾因為柱子產生視線死角;而為了避開柱子,其實也犧牲左側前方兩側。原本可以提供更多的觀眾座席空間,這個空間怎麼看就是不對勁。
我的解決對策很簡單:將左側的階梯觀眾席跟右側的化妝室廁所空間對調。這樣一來可以避開立柱擋位的困擾,二來因為這樣的調整,舞台區的表演範圍可以加大;三來還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觀賞座位,讓小劇場的功能與空間可以發揮到極致。
我認為這個空間既然已經申請改裝,就要努力克服困難,不能自我設限找理由便宜行事。我的建議非常務實:第一它只是空間對調但機能不變,第二它只是合理化空間內部機能使用的實質發揮。如果原有設置機房的位置不能遷移,也可以封存轉化為階梯座席下方的空間,或者封閉圍起來不使用也不會影響大局。
一向命運坎坷的小劇場,好不容易有一個空間轉化,期待劇場朋友,對的事就應該堅持下去。請把烏梅劇場改好,不要讓它變成一座烏龍劇場。
烏梅酒廠變成烏梅劇場,文創立意甚佳,演出效果打折,但還是有解決之道。
圖/取自華山1914官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