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靈藥啟示錄

假如愛情可以喝一罐靈藥就可換得,就像藝術教育終於等到官員的青睞一樣,畢竟空幻一場!
颱風假的隔日,我服務的北藝大掀開今年關渡藝術節的序幕,在戲劇廳上演董尼采弟的《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歌劇。我坐在觀眾席上,看著這些年輕藝術家精采的演出,還真是百感交集。
這齣歌劇的製作是北藝大多年以來的大製作,如果不是今年藝術總監劉慧謹教授的整合推動,這個製作就不會發生。歌劇是一門以配上音樂,並由穿著戲服的歌唱家進行演唱,並且使用器樂來伴奏的戲劇。它的特色是結合音樂、戲劇、詩歌、舞台設計、舞蹈、多媒材等各類藝術通力合作的創作形式,讓觀眾一次就滿足於視聽的多重感官享受。
歌劇發源於十六世紀末的義大利,很快就形成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風行歐洲各地。但在華格納之後,因為製作歌劇對於人力物力是一大負擔,在多元快速移動的社會中漸漸式微,但是這樣精緻又美好的藝術形式,卻仍保有其基本的觀眾客群。藝術大學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如果有參與製作與觀摩的機會,對於表演藝術形式與跨部門的整合學習,絕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隨著時代變遷,欣賞完整歌劇不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需要牽涉的人才很多。首先要有男女主次要角色,然後是扮演穿針引線或路人甲乙的歌隊們。一齣歌劇演出,動輒出動六、七十名演員是很正常的事;加上現場伴奏的樂團也是數十人,還有幕後各類的工作人員,因此製作一齣歌劇的成本,在各個部門加總後,金額跟規模都很浩大,以致劇團在場地場次及經費都無法負擔。這也使得一般歌劇類的演出,都以選粹形式或簡約版進行較為普遍。
北藝大這次動員了六十幾個演員、四十六個演奏家,加上指導老師跟設計部門十餘人,舞蹈六人,還有數十個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加起來約有一百八十個人力參加製作演出,規模十分龐大,在台灣也只有北藝大才具有執行這類大型歌劇的能力。大家不禁會問:如此大型的製作,到底有沒有實質教育的成效跟目的?
答案當然是有的。我認爲學聲樂的同學,可以在完美的佈景跟現場伴奏環境中,身歷其境的參與演出;設計部門的舞台、燈光、服裝、技術創作者,都有機會在整合學習中持續成長;合唱歌隊也有機會學習演唱合一的訓練,特別是結合肢體動作的演練,對於音樂系的學生有其必要;至於樂團的團員,則可以在室內樂、交響樂之外,學習巧妙伴奏與平衡歌唱跟音樂之間的音樂性協調。所以製作一齣歌劇,不但可以增進視野,並可帶來多元學習的綜合成效。
從事藝術教育是耗費資源,更是一項長期投資。我們從最淺顯的數據來看,今年金鐘獎北藝大師生校友,一共十幾個獲得獎項。這個殊榮的背後,其實是來自良好的教學養成環境。北藝大之所以優秀,不只是外在校園環境的美好,不只是國際化腳步的速達,而是建置好一流的教學設備,以及專業成長的實習場所;再佐以師徒制的傳習技藝,加上校園就是跨系所團隊的人力整合部門,讓學生一旦離開學校後,就具備專業的執行能力,可以產出並創造產值。北藝大之所以成功,就在充實的設備與持續創新的態度與決心。
文化代表國家的軟實力,扶植培養年輕藝術家是政府的責任與社會應有的期待。對於藝術院校,政府應該給予必要的關懷跟支持,不論在經費,在設備,在維護,在師資,在空間都要有特殊的考量。果真如此,十年之後,台灣的藝術文化的進展必將邁入新的里程碑。


留言

熱門文章